網頁

2020年12月9日 星期三

(文摘)奧修問答:活在別人的看法裡



問:我感覺大多數時候我好像只存在於別人的看法裡,我好像是按照他們對我的期望進行反應。我感覺我並沒有超越自我,但我又好像沒有自我,沒有存在感,沒有本質。我感到很不真實。我在哪裡呢?我能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嗎? 

首先——不僅你活在別人的看法裡,每個人都以那種方式存在。那是常見的生活方式。你把別人當成一面鏡子。別人的看法變得非常重要,無比寶貴——因為他們定義了你。

有人說你很漂亮,你立刻就變得很漂亮。有人說你是個白痴,你馬上開始懷疑——也許你就是白痴。你也許會生氣,你也許會苦悶,但內心深處你會開始懷疑你的聰明才智。有人說你非常神聖,你就開始表現得像個聖人,因為你必須維持形象。

一旦社會認定你是個罪人,你就開始表現得像個罪人。因為現在還有什麼意義呢?他們已經認定你是個罪人了。你到底是不是並不重要,所以乾脆一路到底吧!一旦一個人進過監獄,他就成了那裡的常客;他會反覆入獄。一旦社會知道他是個罪犯,他被判過刑,一旦他被打上那個罪犯的烙印,他就下定決心,因為「現在還有什麼意義呢?」

心理學家說如果你在家裡一直被當作白痴或傻瓜,慢慢地你就會開始扮演這個角色。你必須接受,因為你不知道你是誰。至少大家說你是白痴,他們給與你某種身份。你可以依靠它們。一旦小孩子被別人說他是愚蠢的——在家裡,在學校——他就開始表現得愚蠢,因為那成了他的身份。否則他不知道自己是誰。

首先要明白——不僅你活在別人的看法裡,其他人也活在別人的看法裡。世界就是這樣。這就是印度人所謂的娑婆世界、幻境。你活在別人的看法裡,別人活在你的看法裡。這是一種互相欺騙。他們不知道他們是誰,你不知道你是誰。你定義他們,他們定義你。這是互相哄騙。他們玩定義你的遊戲,你玩定義他們的遊戲。所有的定義都是假的,因為你的靈魂永遠不會反映在別人眼裡。

如果你想要瞭解你是誰,你甚至要閉上眼睛——你必須往內走。你必須忘掉整個世界,你必須忘掉他們對你的看法。你必須深入內在,與真實的你相遇。

那就是我在這裡的教導——不要依靠別人,不要去管他們的看法。他們的眼裡沒有線索。他們和你一樣沒有覺知——他們怎麼能定義你呢?

我聽說,有兩個占星師每天早晨都去某個小鎖的市集坐在那裡給人們預測未來。他們一早就來,然後他們會攤開手掌,相互讀取對方的未來,那天會發生什麼,他們是否會賺錢。一個占星師會說另一個占星師的未來,另一個占星師會說前一個占星師的未來,他們都很開心。當然這是免費的,因為他們相互諮詢。現在就是這些人在給別人預測未來!

有一次我待在一個城市,幾個朋友帶一個非常有名的占星師來見我。只有你付給他一百盧比,他才會解讀你的手掌。他以為我肯定會付錢。他解讀完後讓我付錢。我說:「你沒有解讀到我不會付錢嗎?你連這一點都解讀不到嗎?如果你真的是個占星師,你知道我的未來,那你至少應該知道你自己的未來。」

你們互相凝視,想發現自己是誰。是的,有一些反映,你的樣子被反映出來。但你的樣子並不是你,你比你的樣子要隱蔽得多。你已經變了很多模樣,你不可能是你的樣子。 

你記得你剛進入你母親子宮那天是什麼樣子嗎?你根本就沒有面貌。你存在,但是沒有面貌。你甚至無法被肉眼看到,只有借助顯微鏡才能觀測到你。而且你沒有樣子,你只是一個小小的軀體,一個細胞。但你是存在的。

然後你開始長大,變化過許多模樣。接著你出生了。如果有人給你看一張你剛出生的照片,你認為你能認出那是你嗎?是的,如果有人說——你的父母這就是你,你也許會信,但你不可能認出那是你。不停地變化……你的模樣是流變的。它每一天、時時刻刻都在不停改變。

你不是你的模樣。你的意識在內心深處的某個地方,它永遠不會在別人眼中反映出來。是的,有一些東西會被反映:你的行為。你做的事情,它會在別人眼中反映出來。但你的行為並不是你。你比你的行為要大得多。

行為就像從樹上飄落的枯葉。行為就像從你身上飄落的枯葉——它並不是你。你的行為並沒有定義你。這就像你去一棵樹下收集所有的枯葉,你就認為你瞭解了這棵樹。這棵樹要大得多,它是活的。任何行為一旦完成它就死了。它是過去的一部分,它不再有生命,它是一片枯葉。



是的,你發生過許多行為,就像許多葉子長在樹上。但它們會繼續生長出葉子。有些時候樹葉全都掉了,樹木光禿禿地裸露在天空之下……沒有樹葉。所以樹葉無法界定樹木,它們來來去去。它們在秋天凋零,到了春天它們又出現了。會出現繁茂的枝葉,翠綠的色彩,盛開的花朵——但樹是另一回事。



你是那個生命——那棵樹。行為來來去去,行為並沒有界定你,它們被反映出來。事實上,人們並不是在說你的行為,他們是在說他們對你行為的解讀。他們並不是說你做了什麼,他們會立刻進行評價。如果你生氣了,他們就認為你做了壞事。他們沒有反映你的憤怒,他們反映的是他們對憤怒的態度。 


對人類頭腦的現代研究說憤怒是美妙的,它並不是不好的。事實上,壓抑憤怒才是不好的——這是一種新的解讀。如果你壓抑憤怒,它就變成怨恨——怨恨就是長期壓抑的憤怒。如果你直接表達憤怒,你就永遠不會有足夠的憤怒創造出憎恨。



就像一個小孩——這一刻他非常生氣,大發雷霆,好像他可以毀滅整個世界,而下一刻他又跟同一個男孩一起玩耍,他又坐在你懷裏大笑嬉戲——他已經全忘了。他沒有攜帶恨意,他沒有怨恨。發生的一切都已過去。憤怒就像一陣風一樣過去了。
 

如果你壓抑憤怒,你就會不斷堆積它,它在你內心不斷地累積。它變成膿血,然後有一天它就在憎恨中爆發。一個容易發火的人永遠不可能殺人。而一個從不生氣、總是自控的人——那就要小心了。他有可能殺人,因為他正在累積恨意。



現在這是一種新的解讀。我沒有說這是對的還是錯的,我只是說解讀改變了。在過去,憤怒是不好的,一個憤怒的人是個壞人。現在人類潛力運動創造了一種新的解讀。他們說憤怒是好的,它顯示出生命力;它是純粹的能量,它是一種溝通;它是自然的,是人之常情,它裏面沒有什麼錯,不要壓抑它——要享受它。



新興心理學說如果你享受憤怒,你將更能享受愛。舊派心理學說如果你生氣了,你就會失去所有的愛,結果你的愛就會消失。現在解讀已經徹底改變了。現在,如果你壓抑憤怒你就會變得怨恨,恨意會被累積。如果你表達憤怒,它只是一種愛的表現。

事實上,只有你在乎的人你才會生氣,否則你才不管呢。你的兒子做了什麼事情,你變得生氣,因為你在乎,因為你愛他。你的妻子做了某些事情,你變得生氣,因為你愛她,你在乎她。鄰居的妻子做了同樣的事情。讓她做好了——誰在乎呢?你永遠不會生氣,因為你們沒有關係。憤怒在於關係。


我再次提醒你們,我並沒有說是非對錯。我只是說解讀變了,人們不是反映你和你的行為,他們反映的是他們的解讀。現在如果一個老式的、傳統的人看到你發火,看到你勃然大怒、跳來跳去、亂扔東西,他會說你是個瘋子。而新人文主義者會說你是個人。



我聽說:
一個年輕護士剛結束培訓,她第一天在病房上班很不幸地碰到了一個特別難纏的病人。他不停地抱怨,希望每個人對他有求必應,他總是把自己搞得一團糟。

這個可憐的護士累得不行,她想起她的護理關係課程,最終她失去控制,生氣地嘀咕:「噢,你——你這個人類!」


現在連「人類」也可以用來罵人:「噢,你——你這個人類!」這取決於你的解讀。



你的本性永遠不會在別人眼中反映出來。只有一種方式可以知道你的本性——那就是對所有的鏡子閉上眼睛。你必須進入你自己的內在,去直接面對它。沒有人可以給你關於它的任何觀念,告訴你它是什麼。你可以知道它,但不是從別人那裏知道。它絕不是借來的知識,它只能是直接的體驗,它只能是直接的、立即的經驗。



所以,不用擔心。


我感覺我並沒有超越自我,但我又好像沒有自我,沒有存在感,沒有本質。我感到很不真實。我在哪裡呢? 

你正好處於這兩個世界之間。它發生在每個靜心者身上。嗯哼?你有一個根據別人的看法和意見集合而成的身份。當你開始往內走,那個身份就變得模糊,不再清晰,開始消散。你不知道你是誰,你知道的關於自己的一切正在消失。

你站在中間。

這是一個暫時現象。你還沒有進入內在,而你已經遠離了外在。你就站在門口。別人的看法已經消失,但你還沒有存在。這個時候一個人感到非常不真實,就像個幽靈一樣,因為一個人還不知道自己是誰,而所有過去的觀念都失去了。 

事實上,沒有人可以超越自我,因為自我並不存在。當我們說「超越自我」,那只是意味著去瞭解自我並不存在。它不是某種真實的事物,你無法超越它或者捨棄它,它是個虛幻的觀念,你只是需要理解。那種理解本身就是超越。

現在我再念一遍整個問題。



我感覺大多數時候我好像只存在於別人的看法裏,我好像是按照他們對我的期望進行反應。我感覺我並沒有超越自我,但我又好像沒有自我,沒有存在感,沒有本質。我感到很不真實。我在哪裡呢?我能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呢? 

你正在門口。你已經明白你在別人眼中的形象都是假的,所以你無法創造出你的自我。自我已經失去了賴以為生的食物。你感到不真實。一直以來自我都是你唯一的真實,所以你感到迷失,你不知道何去何從,不過我知道你在哪里。你正好在兩個世界中間——此岸與彼岸。你處於入世和門徒之間的暫時狀態——處於紅塵俗世與真正的超凡脫俗之間。



在這個時候你什麼也不要做,因為不管你做什麼都會把你帶回塵世。「做為」使人入世。什麼事情也不需要你做。你什麼也不用做,只要拭目以待,不要去「做」。無為將會有説明。



什麼也不要做,不要企圖改變這種狀態,因為如果你試圖改變它,你就會跌回已知的、熟悉的世界;你會再次執著於你的舊身份。你只要等待。通過等待,慢慢地你就會進入內在世界。什麼也不用去做,只有無為才有幫助。 

這就像一條小溪變得泥濘了。你要怎麼讓它變得清澈呢?你只是坐在岸邊,慢慢地泥土就沉澱下來。小溪再次清澈地流動,它變得透明。只要等待。坐在這兩個世界之間。我知道這非常不舒服,非常難受。一個人希望有某種真實性,而這種感覺非常虛幻。不過你要等待。



這就是求道之路上所謂的苦行(austerity)——塔帕斯卡亞(tapascharya)。這是艱難的,真正的艱苦——一個人失去了舊的,新的正在來臨。你從舊世界縱身一躍,你還沒有找到著陸點——你懸在它們之間,處於中間狀態。這是不舒服的,但只要等待。事物會自己安定下來。



在內在世界,行動是不需要的,只有不行動才有幫助。不行動就是內在世界的行動。老子稱之為「無為」——消極的行動,被動的行動。你什麼也不做,你只是等待,通過等待讓事情自己發生。

很好,你脫離了別人的看法。不真實比虛假的真實要好得多。你的不真實當中有一種真實。你在別人眼中的真實是一種假像。你只是表現得真實,你其實並不真實。現在你已經明白了,要當心——這個陷阱很大而且到處都是,大家都準備把你逼回陷阱裏面,因為沒有人希望你掙脫他們的圈套。父親希望事情按自己想的那樣發生。母親希望事情按自己的想法發生。妻子有自己的想法,你的孩子有他們的想法。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他們把你逼瘋。

我聽說:

病人的床邊小心安置著一個常見的儀器,一個護士帶著一個卷尺進來了。護士對病人從頭到腳,從肩膀到肩膀進行丈量,病人保持沉默、沒有抗議,但當護士開始丈量床墊到他胃部的距離時,他忍不住了。

「你到底在幹什麼,護士?」他虛弱地問。
「我在給你的棺材量尺村,」一個出人意料的回答。
「但我還沒死呢!」
「安靜!你還想欺騙醫生嗎?」 這是醫生說的,你的死活他知道得更清楚。「安靜!」她說:「你還想欺騙醫生嗎?」

不管你怎麼做,你都是錯的,因為你會違背別人的期望,你不符合別人的想法。要取悅所有人是很困難的,如果你繼續努力取悅所有人,你就會浪費你的生命。而且沒有人會高興,因為沒有人能夠被取悅,要取悅任何人都是不可能的。

停止滿足別人的期望,因為那是讓你自殺的唯一方式。你在這裡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別人在這裡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永遠不要成為別人期望的受害者,也不要讓任何人成為你期望的受害者。

這就是我說的個體性。尊重你自己的個體性,也尊重別人的個體性。永遠不要干涉別人的生命,也不要讓任何人來干涉你的生命。只有那樣有朝一日你才能變得靈性。

否則九成九的人都在自殺。他們的整個人生不過是慢性自殺。滿足這種期望和那種期望……有時候是父親的,有時候是母親的,有時候是妻子的、丈夫的,然後是孩子的——他們都有期待。你必須滿足他們的期望。還有社會、神職人員和政客,周圍的每個人都在期望。而你只是一個渺小而可憐的人——全世界都在期望你做這個和那個。如果你不滿足他們的期望……你不可能滿足他們所有人的期望,因為他們相互矛盾。

我曾經待在一個家庭裡,我問家裡的小孩:「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他說:「我不知道,我想我會成為一個瘋子。」 

「你是什麼意思?」 

他說:「我爸爸想讓我當工程師,我媽媽想讓我當醫生。我叔叔說:『當個商人,那樣你才能……』」 

「另一個叔叔,他說要當教授,因為那是最單純的職業。所以我搞不清楚。但至少我知道——如果要滿足所有的期望,我將會發瘋。」

 所以許多人都發瘋了。當我說許多人發瘋了,不要認為你自己是個例外。為了滿足每個人的期望,你已經發瘋了。而且你並沒有讓任何人滿意,沒有人會高興。這就是美妙之處。你失去自己,你徹底毀掉自己,也不見得會有人高興。因為對自己不高興的人怎樣都不會高興。不管你做什麼,他們都會找到對你不爽的辦法,因為他們無法快樂。快樂是一個人必須學習的一門藝術。它和你做什麼不做什麼沒有關係。 

摘自——奧修《四十二章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